主要國家 |
次要國家 |
加拿大自治領 澳大利亞 紐西蘭 南非 英屬印度 捷克斯洛伐克 匈牙利王國 羅馬尼亞王國 南斯拉夫 中華民國 中共 滿洲國 桂系 滇系 晉系 西北三馬 新疆 墨西哥 荷蘭 西班牙 葡萄牙 保加利亞 希臘王國 土耳其 立陶宛 拉脫維亞 愛沙尼亞 波蘭 |
其它國家 |
1936年, 美利堅合眾國(United States of America),是世界上最遼闊也是最富饒的國家之一,而且還是在新大陸的唯一列強。然而儘管它擁有富足的資源和基礎設施優勢,但在遊戲開始會受到法案和民族精神的嚴重製約。但如果美國擺脫這些限制,增強其軍事實力(或者通過建立或加入一個陣營來獲得盟友),那他們就像在史實中一樣能輕而易舉地變成一個世界性的超級大國。
美國國土地形變化多端,地勢西高東低。東海岸沿海地區有著海岸平原,南寬北窄,一直延伸到新澤西州(New Jersey),在長島等地也有一些冰川沉積平原。在海岸平原後方的是地形起伏的山麓地帶,延伸到位於北卡羅來納州(North Carolina)和新罕布夏州(New Hampshire)、高1830米的阿巴拉契亞山脈為止。
阿巴拉契亞山脈以西是美國中央大平原,地勢相對平坦,五大湖和密西西比河—密蘇里河流域——世界上第四大的河域也位於這裡。在密西西比河以西,內部平原的地形開始上升,最後進入美國中部面積廣闊而地形特色稀少的大平原。
在大平原西部則有高聳的落基山脈,從南至北將美國大陸一分為二,在科羅拉多州(Colorado)的最高峰到達4270米。西海岸地區有內華達山脈和海岸山脈。以前落基山脈還有頻繁的火山活動;只剩下一個區域(懷俄明州黃石國家公園的超級火山——可能是世界上最大的活火山)。美國最高的山峰是麥金利山,海拔6193米,也是北美洲第一高峰。
19世紀初期,美國開始工業化,而南北內戰之後,則步入成熟階段。在從內戰至第一次世界大戰的不到50年時間內,美國從一個農村化的共和國變成了城市化的國家,機器代替了手工,產品大量增加。全國性的鐵道網,增進了貨品流通。應大眾的需要,許多新發明應市了。銀行業提供貸款,促成工商業經營的擴大。故從1890到1917年的近30年間被稱為所謂"進步時期"(Progressive period),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1917年,美國終於被捲入大戰漩渦中,並且在世界上嘗試扮演新的角色。
第一次世界大戰開始後,美國宣布中立,向交戰雙方提供軍火,不久又對協約國進行貸款。1916年,托馬斯·伍德羅·威爾遜(Thomas Woodrow Wilson)當選連任。1917年,美國在德國潛艇擊沉美國船隻後,於4月6日對德宣戰。大戰期間由於國外移民中斷,黑人大量北移,併入伍出國作戰,開拓了視野。
1918年11月,威爾遜簽署對德停戰協定。第一次世界大戰促進了美國的經濟繁榮。戰後,美國由欠60億美元的債務國而成為貸出100億美元的債權國,美國成為最富有的國家。1921年共和黨沃倫·甘梅利爾·哈定(Warren Gamaliel Harding)當選總統,正值美國陷入全面經濟蕭條。他提出「工業正常化」和」搶救資本主義」政策;1923-1929年世界資本主義進人相對穩定時期。美國國內由於固定資本更新,建築業興起,汽車和鋼鐵工業等擴大以及商品和資本輸出激增,1923年美國工商業出現了新高漲。
與此同時,美國第2次企業「合併浪潮」(即進一步托拉斯化),遍及銀行業、工業部門,特別是水、電、煤氣公用事業,甚至擴展到零售商業部門。共和黨人柯立芝執政時期是美國經濟繁榮時期。私人壟斷資本大為發展。但由於國內新興工業畸形發展與生產過剩,使國民經濟各部門比例嚴重失調,生產和消費脫節,農業長期陷於慢性危機,1929年10月美國首先爆發經濟危機,隨後資本主義各國陸續陷入1929-1933年世界性經濟危機。
大蕭條美國歷史上一次空前嚴重的經濟危機。大蕭條影響的不只是美國,世界各國都受到牽連。經濟大恐慌使上百萬的工人失業,大批的農人被迫放棄耕地,工廠商店關門,銀行倒閉,一片蕭條。1932年,富蘭克林·德拉諾·羅斯福(英語:Franklin Delano Roosevelt)當選總統,他主張政府應拿出行動來結束經濟大恐慌,隨後推出一系列政策暫時解決緩解了許多困難,比如實行了由國家對經濟進行廣泛干預、調節的「新政」,整頓金融,復興工農業,舉辦救濟事業等,挽救了美國的嚴重經濟危機,並加強了國家壟斷資本主義。
1933年11月,美國與蘇聯建交,對拉丁美洲採取「睦鄰政策」。1937年新的經濟危機再度出現。次年,羅斯福採用擴大赤字開支的辦法,使這次危機有所緩解;1938年秋末起,經濟又開始回升。羅斯福政府在1938年6月25日通過《公平勞動標準法》。1938年2月16日通過第二個農業調整法,以代替被判違憲的第一個《農業調整法》。
到1939年,國際局勢緊張,國家重點轉向擴軍備戰。羅斯福注意力日益集中於國際事務,新政告一段落。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後,美國重振軍備,才使經濟得到恢復,走向繁榮。
1939年9月德國進攻波蘭,第二次世界大戰全面爆發。羅斯福於1941年3月簽署《租借法案》(Lend-Lease Act),向與德意日作戰的國家提供物資。8月14日,羅斯福與英國首相邱吉爾發表《大西洋憲章》(The Atlantic charter),9月24日蘇聯政府聲明同意其基本原則,接著召開莫斯科三國會議,奠定了美英蘇戰時合作的基礎。12月7日,日本偷襲珍珠港(Pearl Harbor),重創美國太平洋艦隊。次日,美英對日宣戰。英美在開始時接連敗退。1942年5月,美軍在中途島海戰(Battle of Midway)中擊退日軍。同年底至次年初,美國在瓜達爾卡納爾島戰役(Battle of Guadalcanal)中擊敗日軍,美軍由守勢轉為攻勢,太平洋戰爭出現轉折。
1942年1月1日,美、英、蘇、中等26個國家簽署《聯合國家宣言》(Declaration by United Nations)。8月英美聯軍在北非登陸。1943年2月史達林格勒戰役(Battle of Stalingrad)的勝利,使歐洲反法西斯戰爭的局勢發生根本性變化。同年7月,美英軍隊在西西里島登陸。9月在義大利南部登陸。10月義大利投降。
1943年11月,羅斯福、邱吉爾(Churchill)、史達林(Stalin)舉行德黑蘭會議(Tehran Conference)。1944年6月,英美等國的聯軍在法國諾曼第登陸,開闢了歐洲第二戰場。1945年4月12日,羅斯福逝世,哈利·S·杜魯門(Harry S. Truman)繼任總統。5月,德國宣布無條件投降。7月,美英蘇三國首腦舉行波茨坦會議(Potsdam Conference),美英就處理德國、波蘭等問題與蘇聯達成協議。美英中發表了波茨坦公告(Potsdam Declaration,全稱《中美英三國促令日本投降之波茨坦公告》),要求日本無條件投降。美蘇就蘇軍對日作戰取得了一致意見。8月6日,美軍在廣島投下第一顆原子彈;8月8日蘇聯宣布對日作戰,9日美軍又在長崎投下第二顆原子彈,日本投降,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戰後杜魯門任命道格拉斯·麥克阿瑟(Douglas MacArthur)為盟國駐日最高統帥,美軍進駐日本,實現了由美國獨家控制日本的局面。
美利堅合眾國作為七個主要國家之一,擁有獨特的國策樹。
File:Ambox outdated info.png | 這部分內容可能已不適合當前版本,最後更新於1.6。 |
美國開局擁有4個科技槽,還可以通過國策 - 科學家天堂、美國科學研究所或者科研開發辦公室來獲得額外的科研槽。 與世界其他國家相比,美國總共擁有6個可選擇科研槽,這幾乎是全世界獨一無二的。
美國民主線國策的盡頭是科學家天堂。 如果阿爾夫·蘭登在1936年當選總統的話,它可能會在國策樹的一半就出現,而如果羅斯福留任的話,最終也會出現。反之亦然,科研開發辦公室可以很早在羅斯福那一邊的民主樹上出現,而「美國科學院」在蘭登這邊國策樹的盡頭。這六個科研槽使美國在遊戲後期具有顯著的優勢,能夠研究核技術、噴氣式飛機和火箭技術,並仍然能夠保持其在其他領域的研究。「科學家天堂」這個國策其實代表了從歐洲戰爭中逃到美國繼續工作的科學家和工程師們。
進一步, 作為一個民主國家,可以擁有給予來自 德意志國和 義大利的科學家庇護的決議,用對穩定性的輕微打擊換取研究速度的提升。
缺少炮手就位DLC |
---|
|
File:Ambox outdated info.png | 這部分內容可能已不適合當前版本,最後更新於1.5。 |
美國控制著太平洋上的幾個島嶼,例如關島、威克和中途島。而波多黎各、阿拉斯加和夏威夷一開始被視為殖民地州,然而美國可以做出給予它們州地位的決議來讓它們成為核心。 菲律賓則是美國的一個傀儡國。
在門羅主義下,北美、中美和南美的每個國家都受到美國的獨立保障。這限制了美國的外交選擇:再多保障一個國家,美國將要花費高達550的政治點數。
美國開局不是任何一個陣營的成員。
規則是由它們的意識形態決定的,所屬陣營的意識形態和民族精神。由於大蕭條和 不受干擾的孤立,美國加入一個陣營需要更高的全球緊張度,其中後者也提高了其他外交行動的全球緊張度限制。
規則 | 是否適用 | 原因 |
---|---|---|
可以在沒有戰爭目標的情況下對同一意識形態集團的國家宣戰 | 否 | 是民主政體 |
可以保障不同意識形態的國家獨立 | 是 | 是民主政體 |
可以加入其他意識形態領導的陣營 | 否 | 民族精神:自由之家 |
可以創建陣營 | 是 | 民族精神:自由之家 |
保障獨立可以降低全球緊張度 | 是 | 是民主政體 |
可以傀儡一個國家 | 否 | 是民主政體 |
可以對一個沒有造成過全球緊張度的國家正當化戰爭目標 | 否 | 是民主政體 |
File:Ambox outdated info.png | 這部分內容可能已不適合當前版本,最後更新於1.9。 |
在1936年的選舉中,美國可以選擇繼續領導她的黨派,根據選舉結果,會增添另一種民族精神:
如果啟用 炮手就位 炮手就位DLC,美國開局將會加入新的民族精神:
開局的美國是民主政體,每四年舉行一次大選。政黨是富蘭克林·德拉諾·羅斯福所領導的民主黨。
大選每四年舉行一次;在遊戲裡,發生在1936、1940和1944年。每一次選舉都會提醒玩家選擇選舉結果。 羅斯福作為現任總統,每次都將競選民主黨人總統,即使是他曾在前一次選舉中落選。共和黨有三位候選人:1936年的阿爾夫·蘭登、1940年的溫德爾·威爾基和1944年的托馬斯·E·杜威。每個人都能提供不同的獎勵,玩家可以選擇他們。請注意,如果共和黨候選人在上一次選舉中獲勝,他們不會改變,因為他們將以現任總統的身份參選。例如,如果玩家在1936年選擇阿爾夫·蘭登,他們將無法在1940年選擇溫德爾·威爾基。除非已啟用 炮手就位DLC,否則美國無法用國策改變自己的意識形態。 如果玩家想要改變意識形態,應該任命政治顧問:
任命他們各需要花費150政治點數,要麼用來支持威廉·達德利·佩利領導的銀衫軍,要麼用來支持由厄爾.白勞德他自己領導的美國共產黨,兩者都會穩步增長。但由於美國的民族精神 自由的國度,勇敢的家園——意識形態變化抵制力度:+20%,這一過程將比正常的慢。最終結果將使美國變成法西斯或共產主義國家。這個國家的執政黨和領導人會改變,國名和旗幟也會改變。一旦這種情況發生,適用於法西斯或共產主義國家的外交規則也將適用於美國,不再有民主選舉。
玩家可能要捲入一場內戰,從而對抗民主力量。一旦這種情況發生,結果將取決於玩家如何處理各種彈出詢問選擇的事件,玩家獲得的政治支持越多,發生內戰時控制的國土也會越多。
在33%的支持率下,玩家將被詢問是否願意進行內戰;而在50%的支持率下,他們可以選擇將政府轉向法西斯或共產主義,這將取決於哪種意識形態是當前最占主導地位的。
炮手就位DLC介紹了第二次美國內戰的分支國策,要麼是「暫緩政治迫害」線,要麼是「美國優先」線。 不管選擇哪一條國策線,當計時器開始滴答作響為戰爭作倒計時,同樣的廣闊道路就開始了——工業家開始把工廠轉移到他們喜歡的地區(北方或南方),政府軍械庫被突襲,聯邦政府的稅收被扣留,國民警衛隊的編隊被動員和訓練,直到宣布脫離聯邦。在這不久之後,除非採取特別的重點措施,否則伊利諾州、印第安納州、密西根州、明尼蘇達州、威斯康星州和俄亥俄州會宣布在內戰中「中立」,成為「美國中立州」,他們將不再受玩家控制,還會向雙方出售武器裝備,同時組建自己的防禦力量,作為事實上獨立的陣營。然而一旦內戰結束,無論哪一方獲勝,他們都將重新加入勝者。
File:Ambox outdated info.png | 這部分內容可能已不適合當前版本,最後更新於1.12。 |
這些都是可選擇的美國內閣和設計公司。
製造商 | 類型 | 效果 | 花費() |
---|---|---|---|
斯普林菲爾德武器公司 | 步兵裝備製造商 |
|
150 |
福特汽車公司 | 摩托化裝備製造商 |
|
150 |
岩島兵工廠 | 炮兵設計師 |
|
150 |
企業 | 類型 | 效果 | 花費() |
---|---|---|---|
加利福尼亞標準石油 | 工業企業 |
|
150 |
通用電器 | 電子公司 |
|
150 |
File:Ambox outdated info.png | 這部分內容可能已不適合當前版本,最後更新於1.5。 |
File:Ambox outdated info.png | 這張表格可能已不適合當前版本,最後更新於1.9。 |
徵兵法案 | 經濟法案 | 貿易法案 |
---|---|---|
志願兵役制
|
民用經濟
|
重視出口
|
10 軍用工廠 |
22 海軍船塢 |
138 民用工廠 |
毫無疑問,在1936年,美國擁有世界上最大的建設能力。然而,由於這個國家的民族精神對80%的消費品工廠的巨大需求,美國只有22個民用工廠可供建造使用。要充分挖掘美國的經濟潛力,就必須參加戰爭,消除大蕭條的影響,改變經濟法案。另一個削弱美國實力的因素是,軍工廠數量太少,使其軍隊在一開始就非常虛弱。
石油 |
橡膠 |
鋼鐵 |
鋁 |
鎢 |
鉻 |
1058 | 0 | 792 | 262 | 192 | 1 |
這些數字代表可用資源,根據貿易法案,一定數量的資源可能會被交易出去。
說到資源,美國人無不生活在富足之中。他們有著充足的 石油和 鋁,也有足夠的 鐵,並將從他們在遊戲中的貿易出口中獲益匪淺。然而,美國缺乏 橡膠和 鉻而且必須依賴進口。通過美國專有國策可以增加10橡膠的產出,還有幾個勘探決議可供增加 鋁和 鎢,隨著挖掘技術的研究 鐵的生產也可增加。
從長遠來看,通過控制對應地區來得到日本的鋁和暹羅的橡膠是美國的戰略目標之一。 另外,792鋼看起來很多,但根據自由貿易法案,如果只使用其中的20%,軍事生產的大規模擴張將導致1939年末的短缺。 研究資源獲取效率可以抵消一些影響,但僅限於一定程度。美國要麼在1940年左右擺脫純粹的自由貿易主義,要麼利用其龐大的民用工廠儲備進行鋼鐵貿易。
File:Ambox outdated info.png | 這部分內容可能已不適合當前版本,最後更新於1.9。 |
1936年的美軍號稱擁有世界上第二大海軍,僅次於皇家海軍,但陸軍和空軍由於人力有限和裝備短缺而受限。
種類 | 數量 | |
---|---|---|
步兵師 | 35 | |
騎兵師 | 1 | |
陸軍師總數 | 36 |
種類 | 數量 | |
---|---|---|
驅逐艦 | 113 | |
輕巡 | 12 | |
重巡 | 15 | |
戰列艦 | 15 | |
潛艇 | 71 | |
航母 | 3 | |
艦船總數 | 229 |
種類 | 數量 | |
---|---|---|
近地支援機 | 168 | |
戰鬥機 | 452 | |
海軍轟炸機 | 144 | |
戰術轟炸機 | 204 | |
飛機總數 | 968 |
美國海軍艦艇等級 (沒有DLC) | ||||
---|---|---|---|---|
類型 | 級別 | 數量 | 建造中 | 科技 |
航母 | 約克城級 | 0 | 0 | 航母 II (改進型變體, +1 全局參數) |
航母 | 突擊者級 | 1 | 0 | 航母 II |
航母 | 列剋星敦級 | 2 | 0 | 航母 I |
戰列艦 | 科羅拉多級 | 3 | 0 | 戰列艦 I (改進型 變體, +4 火炮, +3 其他全局參數) |
戰列艦 | 新墨西哥級 | 5 | 0 | 戰列艦 I (改進型 變體, +2 全局參數) |
戰列艦 | 賓夕法尼亞級 | 4 | 0 | 戰列艦 I (改進型 變體, +1 全局參數) |
戰列艦 | 紐約級 | 3 | 0 | 戰列艦 I |
戰巡 | 列剋星敦級 | 0 | 0 | 戰巡 I |
重巡 | 波特蘭級 | 7 | 1 | 重巡 I (改進型 變體, +2 全局參數) |
重巡 | 彭薩科拉級 | 8 | 0 | 重巡 I |
輕巡 | 布魯克林級 | 0 | 0 | 輕巡 II |
輕巡 | 奧馬哈級 | 10 | 0 | 輕巡 I |
驅逐艦 | 法拉格特級 | 8 | 13 | 驅逐 I (改進型 變體, +3 全局參數) |
驅逐艦 | 克萊斯蒙級 | 107 | 0 | 驅逐 I* |
潛艇 | 江豚級 | 9 | 1 | 潛艇 II |
潛艇 | 梭魚級 | 3 | 0 | 潛艇 I (改進型 變體, +2 全局參數) |
潛艇 | S 級 | 65 | 0 | 潛艇 I |
運輸船 | 400 | 0 |
名稱 | 類型 | 科技年份 |
---|---|---|
克萊蒙森級 | 驅逐 I | 1922 |
西姆斯級 | 驅逐 II | 1936 |
弗萊徹級 | 驅逐 III | 1940 |
艾倫·M·薩默爾級 | 驅逐 IV | 1944 |
奧馬哈級 | 輕巡 I | 1922 |
布魯克林級 | 輕巡 II | 1936 |
克利夫蘭級 | 輕巡 III | 1940 |
法戈級 | 輕巡 IV | 1944 |
彭薩科拉級 | 重巡 I | 1922 |
威奇塔級 | 重巡 II | 1936 |
巴爾的摩級 | 重巡 III | 1940 |
俄勒岡城級 | 重巡 IV | 1944 |
列剋星敦級 | 戰列巡洋艦 I | 1922 |
阿拉斯加級 | 戰列巡洋艦 II | 1940 |
紐約級 | 戰列艦 I | 1922 |
北卡羅來納級 | 戰列艦 II | 1936 |
衣阿華級 | 戰列艦 III | 1940 |
伊利諾伊級 | 戰列艦 IV | 1944 |
維吉尼亞級 | 超重戰列艦 I | 1936 |
蒙大拿級 | 超重戰列艦 II | 1944 |
列剋星敦級 | 航母 I | 1922 |
突擊者級 | 航母 II | 1936 |
埃塞克斯級 | 航母 III | 1940 |
中途島級 | 航母 IV | 1944 |
S 級 | 潛艇 I | 1922 |
江豚級 | 潛艇 II | 1936 |
鼓級 | 潛艇 III | 1940 |
巴拉奧級 | 潛艇 IV | 1944 |
科技年份 | 近距支援機 (艦載 衍生型) | 戰鬥機(艦載 衍生型) | 海軍轟炸機 (艦載 衍生型) | 重型戰鬥機 | 戰術轟炸機 | 戰略轟炸機 |
---|---|---|---|---|---|---|
1933 | P-1鷹式戰鬥機 (FF "菲菲") | B-18 波洛 | ||||
1936 | A-17 (諾斯托普 BT) | P-40 戰鷹(F3F) | PBY 卡塔琳娜(TBD 毀滅者) | P-38 閃電 | B-23 龍 | B-17 飛行堡壘 |
1940 | A-20 (SBD-2 無畏) | P-39 (F4F 野貓) | PBM 水手 (TBF-1C 復仇者) | P-47 霹靂 | B-25 米切爾 | B-24 解放者 |
1944 | A-26 (SB2C-1s 地獄俯衝者) | P-51 野馬 (F6F 地獄貓) | PB4Y-2 私掠者 (BTD 毀滅者) | XP-58 連鎖閃電 | XB-28 龍 | B-29 超級空中堡壘 |
噴氣發動機技術 | ||||||
1945 | P-80 流星 | 噴氣式戰術轟炸機 I | ||||
1950 | F-86 軍刀 | XB-51 | B-45 龍捲風 I |
美利堅合眾國 擁有令任何國家羨慕的資源。然而,它必須找到一種方法來克服大蕭條造成的嚴重的經濟限制,這些限制導致人力短缺、削弱政治力、限制生產力。美國開局只有10個 軍用工廠 。因此,建立陸軍的過程將是緩慢的,克服這些障礙需要耐心。
生產力限制還會影響海軍建設,早期的建設最好把重點放在 基礎設施上,一次大概建六個,然後是一個民用工廠。重複這個循環,直到生產問題得到解決。 玩家還需要為了 橡膠和 鉻進行貿易去建設戰列艦和航母。玩家可能希望停止潛艇的生產,因為他們的潛艇艦隊在遊戲開始時就相當龐大。 早期的研究還應該包括驅逐艦 II 同時將現有的驅逐艦改為10艘一隊的小艦隊,在更安全的區域進行 護航。在大西洋,老式驅逐艦也可能被用作掩護,因為與其他艦隊作戰的可能性較小。在大西洋建造兩個主力艦隊,一個圍繞戰列艦/重型巡洋艦部隊,另一個圍繞美國海軍突擊隊。這些艦隊不需要像太平洋艦隊那麼大。不要在這些艦隊中加入潛艇。 在太平洋,三個主力艦隊應該集中在 菲律賓的亞洲艦隊,以及夏威夷艦隊和西海岸的艦隊。把你最好的海軍上將派到那些艦隊,尤其是菲律賓艦隊。目標是使航母群由2艘航母、3艘戰列艦、4艘重巡、4艘輕巡和20艘驅逐艦組成。到戰爭開始時,你可能已經創建了5個或更多這樣的艦隊。再將額外的艦隊轉移到加州的其他基地,以避免基地的運力超負荷。菲律賓可能需要第二支後備艦隊,以應對船隻的損失,並擴大亞洲艦隊的隊伍。
在生產出足夠的裝備之前,不要試圖訓練新的部隊。
在太平洋建立空軍基地以抵禦海軍入侵。海軍轟炸機和重型戰鬥機各100架。建議地點為中途島、阿圖島和關島,在此建設雷達站和海防。 日本的重點意圖將會在攻占關島上,但海軍轟炸機和防禦系統應該可以阻止他們。在玩家計劃入侵之前,建議不要在那裡保持海軍駐守,因為日本在那裡有自己強大的空軍存在。
和平時期,偶爾派遣海軍部隊去日本島嶼偵察對方在防禦哪些島嶼,會是一個不錯的策略。若是太平洋上所有的防衛旅都在一名指揮官的指揮下,那麼其他特別部隊可以占領這些日本島嶼,從而節省控制太平洋戰場所需的時間。 威克島和帕爾米拉是執行入侵的好地方。一支9個師的小型兩棲部隊應該在戰爭來臨時被組建來占領被防守的島嶼。把他們分成小組部隊可以更快進行入侵計劃,並組織多次進攻。駐軍只有在空軍基地或有城市的島嶼才有必要性。
菲律賓是太平洋戰場的中樞。需要在港口附近建立海岸防禦系統,防空,以及大量的海軍轟炸機和重型戰鬥機,以保護南中國海和菲律賓海免受對方海軍入侵。這也將帶來菲律賓直接自治的額外效果。 請記住,菲律賓將為其國防生產單位,而當其被吞併時將停止造兵,儘管吞併它將能允許玩家在此建立雷達站。
一旦戰爭開始,日本將在菲律賓和南中國海擁有自己強大的空中力量。除非有必要,請留在港口。菲律賓海的問題可以通過占領帛琉群島來解決。當從馬尼拉發動海軍入侵時要小心,因為它不會顯示穿過南中國海的路線。如果這部分行程得不到保護,就可能會失去整個運輸船隊上的部隊。
只適用於DLC共赴勝利激活時。 |
從1.7 Hydra補丁開始(尚不清楚是否可以在較早的補丁中實現),玩家完全有可能避免 日本開戰,只要你願意的話。
美日之間的戰爭通常是從日本的國策「確保對菲律賓的控制」開始的,一旦完成,日本就可以對 菲律賓有戰爭目標。玩家可以通過建造工廠和/或提供租借來降低菲律賓的自治等級,然後用傀儡系統吞併之。 鑑於美國擁有的工業能力,完成這一過程可以比歷史ai控制下的日本完成上述國策要早得多。這樣,日本將只能獲得一個針對不存在的菲律賓的戰爭目標,因此不能宣戰,從而使美國能夠完全專注於歐洲的戰爭。
還應該注意到,這一策略並不能阻止日本對同盟國宣戰(也就是說,通過國策「襲擊南洋資源區」,日本可以擁有對 荷屬東印度和 英屬馬來亞的戰爭目標), 然而美國通常是同盟國的一員。但是,玩家可以通過拒絕任何戰爭召喚來遠離這場戰爭。
主要國家 |
次要國家 |
加拿大自治領 澳大利亞 紐西蘭 南非 英屬印度 捷克斯洛伐克 匈牙利王國 羅馬尼亞王國 南斯拉夫 中華民國 中共 滿洲國 桂系 滇系 晉系 西北三馬 新疆 墨西哥 荷蘭 西班牙 葡萄牙 保加利亞 希臘王國 土耳其 立陶宛 拉脫維亞 愛沙尼亞 波蘭 |
其它國家 |
歐洲 |
阿爾巴尼亞 奧地利 比利時 保加利亞 捷克斯洛伐克 丹麥 愛沙尼亞 芬蘭 法國 德意志國 希臘王國 匈牙利王國 愛爾蘭 義大利 拉脫維亞 立陶宛 盧森堡 荷蘭 挪威 波蘭 葡萄牙 西班牙 羅馬尼亞王國 斯洛伐克 蘇維埃聯盟 瑞典 瑞士 土耳其 聯合王國 南斯拉夫 |
北美 |
加拿大自治領 哥斯大黎加 古巴 多米尼加共和國 薩爾瓦多 瓜地馬拉 海地 宏都拉斯 墨西哥 尼加拉瓜 巴拿馬 美利堅合眾國 |
南美 |
亞洲 |
阿富汗 不丹 英屬馬來亞 英屬印度 中華民國 中共 桂系 伊朗 伊拉克 日本 滿洲國 蒙古國 蒙古 尼泊爾 阿曼 菲律賓 沙烏地阿拉伯 晉系 暹羅 新疆 唐努圖瓦 西藏 西北三馬 葉門 滇系 |
非洲 |
大洋洲 |